1)第六十四章 进入书院_唐朝好医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五里村。杨氏坐在书房之中,为王平安收拾东西,而王平安正在对着一个梳妆盒大小的木盒子发呆!

  杨氏道:“儿你明天就要去书院读书了,得准备齐全,那可是咸同书院啊,咱们徐州最好的读书地方,里面全都是大名士,个个都是文曲星下凡。”她看了一眼王平安,又笑道:“平安,你真给咱们老王家涨脸,娘和别人说起这事,别人都羡慕的不得了!”

  王平安回过神来,道:“娘,你不用收拾啦,我只是去那里读书,白天去,晚上回来,并不住宿,无需带行李,有啥好收拾的!”

  “得把你明天要穿的用的都收拾好,免得出了差错惹别人笑话。嗯,马车也得准备好,还有让丹若和莲雾陪你一块去!”杨氏说道。

  王平安笑了笑,母亲喜欢做这些,那随她的心愿便是。他把目光又转回到木盒子上,伸手从里面取出一个小小陶罐。

  这是一套陶制的小罐子,也就是现代常见的火罐儿。这套火罐儿是外地逃难来的百姓送他的,因他治好了百姓的病,而百姓人在难中,没有钱财相谢,有户人家便把这套极为珍贵的火罐儿送给了他。

  这套火罐儿本来是人家当做传家宝的,王平安本不想收,但非送他不可,他也只能留下,不过还是送了那户人家一笔钱,算做是买的。

  在现代,拔火罐是很普通的中医疗法,操作简单,方便易行。拔火罐出现在晋朝,那时用的是牛羊等的角,所以也称角法,在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《肘后备急方》里,就有角法的记载。

  到了隋唐时期,人们开始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,由于竹筒便宜,这种治疗方法便开始普及起来,俗称吸筒。不过,倒是很少有人用陶罐,一来是因为陶罐的制做要求高,价格贵,二来是当时的交通不发达,很容易将陶罐碰碎,不方便携带,所以只有少数贵族家庭才会使用。

  王平安面前的这盒陶罐,便是一套非常精美,堪称工艺品的火罐儿!他将火罐儿放入盒中,心想:“很好,以后又多了种治疗方法!”

  杨氏把他的衣服一件件的找出,挨个的比量,挑出最好的一套,放在他的床头,这才离去,临走前还特地吩咐,让他早些起床,王平安自然答应。

  第二天一大早,王家大院里便忙了起来,一家人从上到下,满院的吆喝,都在为王平安第一天入学做准备,也不知他们忙活个啥,反正人人都有事做!

  王平安吃过早餐,在杨氏的强烈要求之下,只好带上两个小丫头,一起上了马车,进城赶往咸同书院。

  王有财和杨氏一齐送他出门,望着远去的马车,杨氏道:“儿子出息了,进了有名的书院去读书,以前想都不敢想,只盼着他没病就好!”

  王有财笑道:“可不有出息了吗,不但病好了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p1se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